健康山东 >市县 > 正文

用真情谱写生命的赞歌

发布日期:2019-12-31 21:44:24

潍坊北部沿海有一望无际的盐碱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生命力很强的野菜——黄须菜,在历史上“饥荒“的年代,这些不起眼的黄须菜被当作粮食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在这片盐碱地生活、工作着的郑万梅,就像这些黄须菜,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感人的生命赞歌。
今年50岁的郑万梅,目前担任潍坊市中医院滨海分院120院前急救科主任,也是潍坊市唯一一名120急救车女司机。从2005年走上 120司机的岗位,14年来她扎根基层守护初心,坚守在院前急救第一线,安全行车40多万公里,出车1万多次,跑坏了3辆救护车,挽救了数以千计危在旦夕的生命……
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
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次次争分夺秒的抢救,每一次突发事件,每一次危急关头,郑万梅总是冲锋在前,拼尽全力把病人从死亡和病魔的阴影中抢救过来,让病痛中的呻吟得到及时的关爱……
郑万梅深知,120接诊的速度意味着生命延续的长度,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她,用方向盘为一个个急需接诊抢救的患者开辟了畅通的生命绿色通道。
今年59岁的蔡纪,在2015年农历正月十五意外摔倒导致重度昏迷,她儿子急忙拨打120,当时郑万梅紧急出车,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了市区一家大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蔡纪与死神擦肩而过。据主治医生讲:像蔡纪这类严重脑缺氧、失去意识的病人,救治稍微再晚一点很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有很大的生命危险。郑万梅告诉记者:“当时为什么送到那家医院?主要是我了解到那时市区只有这家医院有高压氧舱,最有利于蔡纪的病情抢救。”蔡纪的老伴郑天功满怀感激地说:“多亏了120及时接诊!抢救不及时,就成了植物人。当年老伴在高压氧舱脱离生命危险后,又到潍坊市中医院进行了20多天的康复治疗。这几年,她能生活自理,能做饭,包水饺挺利索。这就是站着和躺着的区别。我们一家知足了!”
   “看到有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及时诊疗,康复了,那感觉比中了大奖还恣呢!” 郑万梅说,看到病人康复是她最高兴的时刻。
忘我敬业:时刻准备救人
想当年,郑万梅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在央子卫生院从事内勤工作。后来符合政策怀上二胎后,她回到了村里。受家庭的影响,郑万梅考取了驾驶证B证准备女承父业。2005年,央子卫生院开通了120急救站,苦于招不到合适司机,院长想到了郑万梅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因为她热心肠、会开车、干活麻利,就三番五次去动员她再回卫生院。郑万梅谈到这里,感慨地说:当时院长一再邀请,也知道了120司机的重要作用,自己具备条件,熟门熟路,还考虑到这个岗位能更好地服务乡亲们,一旦乡亲们身体出了大事,能得到及时的接诊、救治,就硬着头皮一个人撑起了院前急救的重担,这一干就是5年,也成了医院的合同工。那期间,所有的120出车,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是她一个人顶起来。她的家离卫生院并不远,但为了方便工作,她经常住在医院里,有时好几天也回不了一趟家。狭小的胡同、拥挤的菜场、车水马龙的大道、荒郊野外的滩涂……都留下她无数次行驶的印记。
那期间,郑万梅创造了往返寒亭70公里一天跑十趟的“纪录”。由于当年卫生院医疗条件所限,一些急重病号要尽快转院,她曾一天内从央子卫生院跑了十趟寒亭区医院,从早上到午夜几乎一停未停,顾不上吃饭。“当时天气还比较冷,也没来得及带上开水瓶,我把最后一个重病号送下后,渴坏了就喝了大半瓶车上仅有的一瓶矿泉水,顿时肚子痛得要命,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喝过矿泉水。”郑万梅对记者说。
那期间,郑万梅曾驱车千里送病员。2008年5月的一天夜晚,滨海某盐场一新来的临时工突发重病,但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回河南老家治疗。当时救护车上没有导航,半夜郑万梅拿了张地图和同事们就出发了,一直跑到次日下午6点,历时18个小时、行程千余公里,将病人顺利送回老家,家属对此感激不尽。
   “那几年,就我自己一个人开120急救车,就算偶尔回家只要一接到电话,我立刻返回,24小时待命,只要有任务,不管在吃饭还是休息,都尽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郑万梅说。
据了解,为让服务品质上层次、管理水平上台阶,2013年潍坊市中医院在原央子卫生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滨海分院,医院本部与分院持续完善配套联合服务体系,实行双向转诊模式,畅行急救绿色通道。分院的120司机队伍扩大到3人,急救接转诊制度进一步规范,救护车车辆及配置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但是,郑万梅并没真正轻松起来,每天一上班她都做好车辆检测、及时预测车况,接到急救指令第一时间召集医护人员出车,保持严肃、冷静的工作状态,让和她一起值班的医生、护士都感到非常踏实。她习惯性地提前询问好患者的具体位置、村里路面狭窄,总是尽可能把车辆停在距离患者最近的地方。
自从干上120司机那天起,郑万梅手机从不离身。在记者采访期间,看到她一直把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眼睛还时不时地瞄上两眼,多次接听电话并迅速安排有关抢救事务。“作为急救接诊工作人员,时间就是生命,我的手机永远保持24小时在线,不能漏接一个求救电话。”
2014年10月,渤海湾出现多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那一天恰好她在休班期间,跟爱人一起去安丘给公公过生日。刚到安丘就接到了让她参与救险的紧急电话,她立马赶回滨海,和同事们一起拯救遇险群众。作为应急救援指挥部唯一的女性,她在那里整整待了七天,累得像虚脱了一样。
郑万梅前几年曾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但因为120司机岗位工作特殊而繁忙,她一直忍着没去治疗。直到2017年,到了非做手术不可的地步,她才同意做了手术。生怕漏掉重要电话,在进手术室前她把手机交给了女儿,让女儿帮忙接听电话。医生建议她出院后要休养一段时间,她却在出院第二天就上班了。
不忘初心:奉献成为常态
救护车上的工作就是24小时轮转、全天候待命,没有正常的休息和节假日。在这个岗位上,郑万梅十几年如一日,用她的爱心,迅捷高效的服务,默默奉献在救死扶伤的第一道关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120急救车的前几年,当时条件简陋,车里没空调,炎炎夏日,闷热难当,有一次郑万梅在坚持把病人送到医院后就晕倒了,院里医护人员连忙给她输液。一听说有急救任务,她拔下针头就冲上车去,拦也拦不住。
在与患者家属联系、询问时,她总是耐心地劝说:“您别着急,我们尽快赶到。”在到达现场后,把车停在安全位置,她经常一路小跑跟着医护人员一起抬运病人、递送急救物品。她说:“站在患者角度想,他们着急,我们更着急!穿上这身急救服,我就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机!”
有一年大年初三,接到一起交通事故的抢救指令,她立刻出车。看到现场事故落水的患者,她二话没说,脱下外套就给患者穿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在十多年的急救接诊过程中,郑万梅不止一次地给患者垫付挂号费、治疗费。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事情,连她自己都记忆模糊了,但同事们都记得很清楚。
   “这不是应该做的么!”她认为,当初选择了“120”,就意味着选择了辛劳和奉献,“有什么值得说的呢?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为乡亲们做点事。”
身穿墨绿色工作服的郑万梅朴实无华,就像盐碱滩上那一株株黄须菜,顽强不屈、默默奉献,用真情谱写出生命的赞歌。(记者 赵鹏飞 通讯员 朱进国)
来源:健康山东Healthy

坚守广饶县城南大门

老于,喝口水歇一歇吧!你已经盯了八个小时了!看着同事老于一刻也不停地为过往车辆驾驶员和乘客测量体温,同在疫情防控组的东营市广饶县李 [详细]

疫情防控阻击战!莱

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她却拖着略显笨重的身体和同事们一家一户地随访从湖北方向进入解甲庄街道辖区的人员,逐一进行居留往返信息 [详细]

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

全民战疫,宣传先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烟台市刚成立不久的12家县级融媒体中心,迎来了一次实战验收的应用大考。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 [详细]